(4)生殖系统问题
某些鹅可能存在先天性或后天获得的生殖系统问题,如卵巢功能不全、输卵管堵塞等。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卵泡生成障碍,进而影响正常的排卵过程。
2.营养状况
(1)过度喂养与肥胖
过度喂养母鹅会导致其体重增加,进而影响卵细胞的产生。当母鹅过胖时,脂肪会堆积在体内,干扰正常的生理功能,导致产蛋量显著减少,甚至完全停止生产。
(2)营养不良与消瘦
相反地,如果母鹅过于消瘦,也会影响其产蛋能力。营养缺乏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,从而使得产蛋量自然减少或完全停止。饲料中营养成分不全面或配比不合理,缺乏蛋白质、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,都会对鹅的产蛋量产生不良影响。
3.环境条件
(1)圈舍环境
圈舍的通风、光线、温度、湿度以及卫生状况都会影响鹅的产蛋能力。如果圈舍通风不良、光线不足、温度过高或过低、湿度过大或过小,以及卫生条件差,都会导致鹅的产蛋量下降。
(2)应激反应
鹅在受到惊吓、陌生环境或突然改变生活习惯等应激因素的影响下,会出现不下蛋的情况。例如,长途运输、环境突变或接种疫苗等操作都可能引起应激反应,进而影响鹅的产蛋能力。
4.饲养管理
(1)饲养管理不当
饲养管理不当也是导致鹅不下蛋的重要原因。如果饲养环境不卫生,鹅舍内通风不好,造成氨气味过大,或者舍内温度过高,超过30度以上,都会影响鹅的产蛋能力。
(2)疾病与防疫
鹅生病也是导致鹅不下蛋的一个重要原因。如果鹅患上了某些疾病,比如输卵管炎等,就会影响其下蛋能力。此外,防疫措施不到位也可能导致鹅群感染疾病,进而影响产蛋量。
在养殖中出现鹅不下蛋的解决方法
1.调整饲养管理
(1)合理搭配饲料
要根据鹅的不同生长阶段和品种要求,合理配制饲料。确保饲料中富含蛋白质、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,以满足鹅的营养需求。同时,要注意饲料的品质和卫生状况,避免使用过期或变质的饲料。
(2)保持圈舍卫生
要保持鹅舍的清洁卫生,定期消毒、接种疫苗等,以预防疾病的发生。同时,要定期清理粪便和更换饮水,确保鹅的生活环境舒适宜居。
2.提供适宜的环境
(1)优化圈舍环境
要加强圈舍管理,保持圈舍通风良好、光线充足且不拥挤。同时,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,为鹅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。
(2)减少应激刺激
要尽量避免噪音干扰和突然改变饲养环境等应激因素,保持鹅的情绪稳定。在处理应激反应时,可以采取逐渐适应的方法,逐步改变圈舍环境和饲养管理方式,以减少对鹅的应激刺激。
3.控制体重与营养
(1)调整饲喂量
对于饲喂过量导致体重过重的母鹅,应适当减少或暂时停止提供浓缩饲料,以防止过度肥胖影响产蛋。同时,对于圈养的母鹅,建议增加其活动量,例如通过适当的放牧让它们有更多的运动机会,这样不仅有助于控制体重,还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,从而促进正常的产蛋行为。
(2)补充营养
针对那些因为营养不良而显得过于瘦弱的母鹅,则需要及时调整饮食结构,适量增加高质量浓缩饲料的比例,确保它们能够获得足够的能量和营养支持。此外,还可以考虑添加维诺霉清多矿等营养补充剂,补充矿物质和微量元素,提高钙磷吸收平衡,增加蛋白利用率,帮助改善体质状况,为顺利产蛋打下良好基础。
4.及时治疗疾病
如果鹅感染了疾病,要及时进行治疗。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用量和用法,以免对鹅造成伤害。同时,要保持良好的饲养管理,以预防疾病的发生。可以使用舒卵剑客等药物兑水给鹅饮用,以抗菌消炎、活血化瘀、辅助修复输卵管损失,促进鹅恢复健康并恢复下蛋能力。
5.淘汰不产蛋的鹅
对于长期不产蛋的鹅,可以考虑进行淘汰。这样可以保证鹅群的产蛋量和质量,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。
菌码特禽乐康益生菌
鹅不下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,涉及生理、营养、环境和饲养管理等多个方面。要解决这一问题,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,包括调整饲养管理、提供适宜的环境、控制体重与营养、及时治疗疾病以及淘汰不产蛋的鹅等。只有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,才能保证鹅的正常产蛋和提高产蛋量,从而提高养鹅业的经济效益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