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中有首诗为《贺城阳郡王新楼成》,充分展示了当年建筑之雄伟壮观:
楼上炎天冰雪生,高飞燕雀贺新成。
碧窗宿雾濛濛湿,朱拱浮云细细轻。
仗钺褰帷瞻具美,投壶散佚有余清。
自公多暇延参佐,江汉风流万古情。
在炎天酷暑中,杜甫以无比激昂的热情,赞颂了这座凌空高矗的新楼,并期待着卫伯玉能够在这里与参佐僚属共同营造“江汉风流万古情”的太平盛世。
2、刘禹锡诗中的堤街商社
唐长庆二年(822)刘禹锡由夔州(今四川奉节)到荆州,写下《荆州乐》(二首),以表达自己的欣喜情怀:
诸宫杨柳暗,麦域朝雉飞。
可怜踏青伴,乘暖著春衣。
今日好南风,商旅相催发。
沙头樯杆上,始见春江阔。
荆江河床高悬,两岸地势低平,千里沃野,全仗大堤屏障……这一独特景观,令刘禹锡对堤岸风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自东晋筑“寸金堤”以来,这里的堤防建设在唐代已有明显改善。诗人留连徘徊于大堤上下,这里的堤街上鳞次栉比的酒楼商肆,形成了最引人注目的地方风情 。“酒旗相望大堤头,堤下连樯堤上楼。”“长堤缭绕水徘徊,酒舍旗亭次第开。”便捷的水上交通,使江堤上市廛繁华、民生丰裕,入夜之后,竹枝词和桃叶歌传唱不休,烘托出了恬淡清闲、古风可佳的人生情趣。因而,当刘禹锡在即将买舟离去之时,他不得不为之深深眷恋,写下了依依惜别的《自江陵沿流道中》传世佳作:
三千三百西江水,自古如今要路津。
月夜歌谣有渔父,风天气色属商人。
沙村好处多逢寺,山叶红时觉胜春。
行到南朝征战地,古来名将尽为神。
3、孙光宪词中的五代南平国宫庭
公元907年,高季兴被封为荆南节度使,传位四世。自此,作为南平国主的高氏家族在荆州历时42年,由他肇兴,荆州始筑砖城,此后屡毁屡建,直到如今。其间,寓居江陵的孙光宪(四川贵平、今仁寿人)累官荆南节度副使、 检校秘书少监。他在荆州大量收集图书,以《左传》:“田于之南之梦”为题,《北梦琐言》。后来,他劝高继宗归宋,为统一作出了贡献,宋太祖嘉其功,授黄州刺史。
景阳钟动宫莺转,露凉金殿。轻飙吹起琼花绽,玉叶如剪。晚来高阁上,珠帘卷,见坠香千片。修蛾慢脸陪雕辇,后庭新宴。
石城依旧空江国,故宫春色。七尺青丝芳草绿,绝世难得。玉英凋落尽,更何人识,野棠如织。只是教人添怨忆,怅望无极。——孙光宪词集《后庭花》
4 、苏东坡诗中的荆湖城与市
由隋唐经五代,至两宋时期,此地已成为一个商业重镇。唐朝时,这里先称沙津,又名沙头镇,同时亦被称之为沙市。其衣冠渊薮,物产富饶,商工发达,人烟稠密,其繁华昌隆之盛,富甲一方。
北宋初年,全国分为15路,设荆湖南、北两路。雍熙年间,两路合并置荆湖路,治所江陵府。至道三年,复分为南北两路,荆湖北路治所在江陵。荆湖北路辖11州府,49个县,共有人口120余万人。这时,沙市获得显著的发展,其商业贸易额甚至超过了江陵城。据《宋会要辑稿·食货》一六之一三“商税税额”记载:熙宁十年(公元1077年),沙市务的年商税额为“九千八百一贯六十五文”,居江陵府属22个榷货场务之首,它标志着沙市已成为江陵府的经济中心。
北宋嘉佑四年(1059年),23岁的苏东坡曾在荆沙一带作过一段时间的观光客,他的传世诗篇《荆州(10首)》,即是在此期间写成的。
距此两年多前,苏轼兄弟在其父苏洵的带领下,出川进京赴考,当时走的是川陕故道,所以未能领略到三峡风光。苏氏兄弟高中进士后,因丁母忧返川。27个月过去,他们就要出门做官去了,于是在当年十月,兄弟双双再度离家起程,自嘉州(今乐山)登舟,一路从岷江经戎州(今宜宾)转长江放舟东下。抵达沙市岸时,已是深秋时节了。一家人在荆州、沙市住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,离开荆沙时,已经快到岁末了。
“残腊多风雷,荆人重岁时,客心何草草,里巷自嬉嬉。”在诗中,诗人以旅次逢岁末而未能像往常一样准备过年而略怀歉意。然而,荆州的王知府却备尽地主之谊,给旅途中的三苏父子予以了十分周全的招待,使苏轼感到十分欣慰。
废城犹带井,古姓聚成村。——居水陆冲要的通都大邑
北客随南贾,吴樯间蜀船。——繁华市廛的热闹景象
野市分獐闹,官船过渡迟。——交通便利的街市景观
5、辛弃疾词中的沙市的“楚楼”
爱国主义的伟大词人辛弃疾在淳熙四年(1177年、词人37岁)任“知江陵府,兼湖北安抚使”。一阙《满江红》不仅真切地展示出了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报效国家、心雄万夫的壮烈情怀,同时也生动地刻划了当时荆州一带的建置风物,实属此地历史上两宋时期城建规模的真实写照:
汉水东流,都洗尽髭(读作zī)胡膏血。人尽说君家飞将,旧时英烈:破敌金城雷过耳,谈兵玉帐冰生颊。想王郎结发赋从戎,传遗业。腰间剑,聊弹铗。樽中酒,堪为别。况故人新拥,汉坛旌节。马革裹尸当自誓,蛾眉伐性休重说。但从今记取楚楼风,裴台月。
两宋时期建于沙市的“楚楼”“、裴台”两座楼台,虽一向未见地方史志所载,但确实再见于两宋时期文人学士的诗文之中。与辛弃疾同时代的诗人、嘉泰年间官居同知枢密院的袁说友。其《泳楚楼》诗云: “东江风月夜潮平,西望巫山白帝城。止为山川增楚观,惜哉徒沸市廛声。”其题下自注:“楼在沙市,规模宏广,东西皆见江山,郡中以之为酒肆。”
其后,比辛弃疾小60岁的李曾伯,是南宋末年度宗朝任殿中侍御史,他也曾写过一首《登江陵沙市楚楼》诗。诗云:“壮丽中居荆楚会,风流原向蜀吴夸。楼头恰称元龙卧,切勿轻嗤作酒家。”据此可见,至少在公元12世纪前后,沙市的“楚楼”为市廛中最为繁华的一座大酒楼。其形制之壮丽,规模之恢宏,上述两首诗的刻划,实可谓穷形尽相。 (中篇完 原载于《荆州房地产》2009年第三期)
陈礼荣先生作品集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